“一把伞”撑起共富产业链
发布时间:2025-03-26 16:55:52 作者:本站编辑 新闻来源:本站原创
阳春三月,万物复苏。325国道广东省鹤山市桃源段宛如一条动脉,路上货车川流不息,满载着伞篷,发往全国各地以及欧美、东南亚地区;走进企业车间里,智能裁床与高速缝纫机奏响一曲激昂的交响乐,工人们在包装线上动作利索、配合默契……
桃源镇是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小城镇,却素有“中国制伞名镇”“中国伞篷出口基地”之称,目前拥有伞篷经营主体超450家,规模以上企业9家。近些年来,桃源镇坚持党建引领、制造业当家,深入实施产业链党建提升行动,推动制伞产业链上资源高效配置、链上企业互利共赢,带动村民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用“一把伞”撑起了超过11亿元的产业链,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,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“金钥匙”。
桃源镇伞篷业起步较早、基础较好、集聚化发展明显,但相比福建、浙江等地,缺乏中高端产品,“小、散、弱”等问题掣肘伞篷制造产业长足发展。为打破发展堵点,2022年10月,桃源镇党委牵头成立了制伞产业链党委,以党建“红线”串起了上下游30多家企业。
“作为链上企业,党建引领让我们提振了发展信心。”鹤山市创顺五金制伞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冼伟明介绍,产业链党委牵头,帮助他们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升级改造,将原来纯手动的生产设备替换成机械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。如今,公司日产帐篷架达2万套、太阳伞架1万把。
如今,露营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方式大热,相关户外用品市场火爆。在桃源镇富岗针织制伞有限公司的展厅,除了常规的折叠帐篷,多款露营帐篷非常吸睛。公司党支部书记邓自强说:“我们依托产业链党委的支持,企业间相互学习,组织党员先锋队和技术骨干,共同研发多款露营帐篷和天幕产品,逐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户外集成化产品的转型。”这一创新不仅拓宽了企业的产品线,也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。
制伞产业链党委书记裘来安介绍,产业链党委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,强化与重点行业协会沟通,开展招商考察、走访学习、技能培训、就业招聘、人员培训、文化交流等多种活动,发动企业抱团参加广交会、深圳礼品交易会等展会,不仅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,还引领产业转型升级,擦亮“制伞名镇”名片。
去年5月,产业链党委发动以鹤山市粤汉制伞有限公司为代表的“伞篷军团”携新材料、新工艺的伞篷产品亮相第135届广交会,开拓国际市场,受到西班牙汽车公司埃布罗的青睐,打开了欧洲高端伞篷市场的大门。公司总经理龚明新自豪地说:“我们的帐篷面料采用了绿色环保可降解材料,符合欧美国家的环保标准,这成为我们进军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产业发展;群众致富,关键在就业增收。桃源镇党委充分发挥伞篷制造业优势,为辖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,特别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全职妈妈提供灵活就业机会。
针对镇域“灵活劳动力多、农民增收渠道不多”等情况,结合伞篷制造业具有劳动密集、手工制作的属性,桃源镇党委依托产业链党委,推动链上企业与周边行政村党组织结对共建,以镇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,建设就业驿站,通过网格员走访了解村民的就业需求,针对性推出“妈妈岗”等灵活就业模式。
在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,村民李文芳正熟练地拉边、合片。她笑着说:“去年年底,在镇党群服务中心的帮助下,我找到了这份‘妈妈岗’工作,每月能赚2500多元,从家骑车过来也就10分钟,方便照顾家庭,真的很满意。”像李文芳这样的“妈妈岗”员工在桃源镇并不少见。目前,全镇已有近1万人次通过就业驿站实现了就业,部分村从事伞篷工作的村民多达半数,实现村民“家里生活、家里就业”。其中“妈妈岗”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灵活就业人员约5000人。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。
此外,产业链党委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,推动技能培训与就业无缝衔接,为待就业人员提供免费岗前培训,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技能,实现培训后即上岗。裘来安说:“这种‘先培训、后就业’的模式,既解决了待就业人员的技能短板,也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人才,形成了培训、就业、反哺的良性循环。”
从产业链升级到就业模式创新,从开拓高端市场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,桃源镇以“一把伞”为支撑,创造了产业兴镇、富民强村的美好生活。